张应杭教授“国学之‘道’与党性修养”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3-14浏览次数:1124

2015年11月25日晚7点,“国学之‘道’与党性修养”讲座在农生环组团D416举办。澳门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兼职导师张应杭为农生环学部5个学院的150多名学生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做专场报告,为同学们阐述国学之“道”,提高同学们的党性修养。
国学智慧是“道”的智慧
张应杭教授首先阐述了中西文化的“术”与“道”。他认为,西方文化以“术”见长,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则以“道”为尊。“朝闻道,夕死可矣。”他引用了《论语·理仁》的一句话指出了“道”的重要性,“明道”是国学的精髓,是做人做事的根本。
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执治国以来的一些优秀事迹指出,习总书记致力于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他表示,中国传统哲学对现代人的指引意义,正渐渐得到认同,重要的还在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哲学的“道”也开始流行于西方。
儒道佛对“道”的解读及当代价值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张应杭教授首先解读了儒家仁者爱人的安身之道。他表示,“以德为本”是儒家提倡的精神境界,“仁爱”是儒家所理解的“道”。他认为,“以人为本”在当今社会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理念,这一思想最早源于儒家所主张的“仁道”。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张应杭教授随后阐述了道家自然的处事之道。新道家创始人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了“道家自然”的三大智慧原则:一是以“天人合一”的原则自然地对待自然,决不可以反自然地对待天地自然;二是以“人我和一”的原则自然地对待他人,决不可以反自然地对待他人;三是以“身心合一”的原则自然地对待自我,决不可以反自然地对待自我。他总结到,“自然”是道家所理解的“道”。
“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诸佛教。”谈及佛家众善奉行的修炼之道时,张应杭教授表示,佛教最推崇的智慧是行善。他谈到,佛教的行善之道从教义的内在逻辑看,是以因果为基础的,它推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必然性。“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种甚因结甚果;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行善”是佛家理解的“道”。
从国学经典中汲取修养之道和处世之道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张应杭教授表示,学“道”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把它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此外,他特别强调对国学经典的研读。“虽然我们已经远离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但是,如果我们对传统经典缺乏阅读兴趣是不可思议的”,希望阅读经典成为我们的一种人生习惯。
张应杭教授希望,以儒、道、佛(禅)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实践理性原则,现代人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修养之道和处世之道方面的智慧,体悟“亦儒亦道亦佛”的圆融境界,以儒的仁道养性,以道的自然之道养身,以佛的善道养心。
张应杭教授引经据典,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国学之“道”的精髓与价值,进而为同学们提升党性修养提供思想资源。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张应杭教授在提问环节给出了独到的见解,赢得现场师生掌声连连。
《易》说:“既济,未济。”因此,张应杭教授希望,辅导报告与交流暂时告一段落,但同学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与习,进而不断提升党性修养的努力,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