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实践】穷山之顶,住着一群精灵——赴浙江龙游大力山寒假实践纪实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3-14浏览次数:1464

在中国,每一个村庄里都有一个被时代影响、映照的国度。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转型,越来越多青壮年走出大山谋求发展,而与此同时,留守儿童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没有完整的亲情,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很多人形容他们是“野草一样成长”。这些穷山之顶的孩子们,用稚嫩娇弱的身躯撑起了自己的孤独生长。
  
(竹海里的童年和少年:是苍茫还是迷茫?)
2016年1月下旬,寒潮来袭,白雪飘扬,我们实践团来到了海拔600多米的龙游县石佛乡大力山村,窥见了中国留守儿童现状的一角。在那里,没有良好的条件设施,没有健全的家庭,可是却有着一群坚强乐观的留守孩子们、一位坚守的老师以及一些热心人士,这些着实让人欣慰也让人心疼。面对着依然微笑的他们,我们又爱又痛,我们能做的绝不是在一旁拭泪,而是用实际行动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爱护。
 (给孩子准备的爱心零食和会唱浙大校歌的求是鹰)
山巅小学的坚守: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石佛乡大力山村位于龙游县北部山区,与衢江、建德相邻。辖22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307户1018人,分布在海拔600米以上的群山里。总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50亩,旱地面积100亩,山林面积13299亩,全村共有劳动力660个,其中外出打工390人。
石佛乡有三个小学,其中,大力山小学坐落在海拔600多米的大力山上,是衢州境内海拔最高的山区小学,学校三间教室,14名学生,1名老师。
大力山的孩子,或许从一开始,命运就对他们不那么公平。他们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有母亲来自贵州但后来离开的单亲家庭,有幼年父母离异,有父母在车祸中双亡年幼失怙;他们又有一个共同特性——留守儿童。
    
(贫寒的家庭)
大力山小学的孩子多由老人看管,孩子们和老老人们都尊重老师,渴望知识。在他们身上,承载的是一个贫苦山区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在他们眼中,等待自己的是一条用知识走出大山、改变大山之路。
跟随着老师的脚步,我们一路感受到了孩子们每天上学的艰辛。山路崎岖,道阻且长,尤其是雨雪天会变得特别泥泞和危险。适逢寒潮,竹子被压倒横在路中间,阻碍了孩子们前行的道路。
    
廖老师大力山小学校长,也是这里多少年里唯一的老师。据廖老师介绍,从分散在各个山头的家里到小学,很多孩子需约40分钟,因此每天清晨五点左右就会起床,六点半从家里出发,而班里有些学生家距离学校最远的有七八里路,甚至天未亮就得起床上学。
  
(孩子们每天上学的路,道阻且长)
                                  
一棵开花的树:“父亲让我坚守下去,用教育改变孩子们的命运”
大力山小学的老师名叫廖美香,1963年生人,她刚出来工作开始就在这所小学任教,一干就是30多年。她原本与父亲廖云林一同教书,学校的电费、补修费、柴火都是他们自己解决,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教育,他们父女两代人接力,已默默守候了这所学校过半个世纪。
大力山的孩子自小便不曾感受过父母的关爱,所以廖老师要担负的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很多时候还要扮演一个母亲的角色。作为旁观者,我们看到了廖老师对待学生时的温声细语、老人们和孩子们对廖老师的热情款待、廖老师一笔一划认真的板书……
“父亲常对我说,山里太苦,山里孩子的教育还得靠我们自己。父亲让我坚守下去,用教育改变孩子们的命运。”廖老师说,对于父亲的这份嘱托,她没有辜负,唯一担忧的是,等她干不动了,能否有人接她的班继续坚守下去。
大力山小学有三个年级,隔年招生,今年是学前班、一年级和三年级;来年则是学前班、二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则到山下的石佛中心小学住校就读。近几年,三个年级的学生加起来,最多的时候是有20人,最少则为14人。
近两年,大力山小学被一些媒体报道,“出名”了。2015年9月,上面派来了一位年轻的新老师,石佛中心小学的编制,来到山里支教,专门负责三年级的5位学生的教学工作。希望她能如廖老师一样,寄给予这群缺爱的孩子以关爱。                                                                            
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旭旭,在大力山小学就读的其中一位孩子,09年出生,父母离异,父亲现已45岁,在外打工,只有过年才会回家与旭旭团圆。平时他与祖父母相依为命,爷爷腿脚不便,奶奶则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爷孙俩。
廖老师向我们介绍,旭旭6岁就开始上一年级,虽然年龄小,但是在学校并不比别的孩子差,很活跃很好学,作业本上也尽是工整的字,经常得到表扬。我们去看望他时,他并不表现得很害羞,反而非常热情。
(旭旭的作业本)
在祖母的鼓励下,向我们递上了家里的苹果。我们提议给他们拍一张全家福,祖孙仨表现得很羞涩,但还是很欣喜,隆重地给旭旭换上了新衣。当我按下快门的那一刻,我的眼中噙满泪水,我想我看到的,是这个家庭的希望和无声的爱。
  
(祖母鼓励旭旭和我们交流,并给旭旭换上新衣合影)
  
(懂事的旭旭给大家分苹果;旭旭的全家福)
旭旭很少下山,很少去龙游,也不曾到过衢州。但我们依然认真地向旭旭介绍浙江大学和杭州,告诉旭旭要有梦想,要好好学习,以后来浙大读书。临走时,我们送上一套精心准备的浙大纪念品和爱心零食,约定暑假我们再来看他。
  
(赠送给旭旭印有“浙江大学”的杯子,郑重地留下名片,暑假见!)
偶遇旭旭的堂姐萍萍是我们意料之外的。萍萍也是廖老师的学生,是唯一一位考上龙游中学的学生,现在湖南衡阳读大一。银萍和旭旭两家和祖父母只有一套土坯房。家中,满壁挂满了萍萍的奖状,她努力求学,也一直是旭旭的榜样。从廖老师处,我们得知了姑娘的身世,她的母亲生下她之后便逃出大山,而父亲不够懂事和勤快,也常年未见,不禁让人唏嘘。萍萍很懂事,祝福她,愿她平安幸福。
(知识改变命运的希冀:姐姐的奖状)
另一位小朋友萱萱,女孩,同是2009年出生,和旭旭是邻居,只是隔着一个很陡的坡。萱萱的父亲是个“85后”,常年在外打工,父母是打工认识的,后来离异。我们去看望她时,她恰好与爷爷奶奶下山赶集了。我们与她回家过年的父亲聊了聊,同样留下了我们的一份心意,希望旭旭和萱萱能相互陪伴,以后努力学习,走出大山。
(萱萱的父亲是一位“85后青年”) 
                                                                   
上善若水,大爱无疆
简陋的教学环境、艰苦的上学之路以及廖老师的几十年的坚守,使大力山小学近年来也受到了社会的关注。2015年4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全球MBA项目的几个“外国大哥”组织了一支“国际部队”,进驻大力山,进行了四天三夜的学校翻新,他们修缮了学校破损的台阶和墙体,重新粉刷了教室,为孩子们添置了折叠床和活动桌椅等,为学校披上了一层新衣。
  
  
(外国友人的爱心和执行力让我们感动敬佩)
我们参观小学时,直观感受到了外国友人满满的爱心和强大的执行力和动手能力。但同时也意识到,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帮助解决。简陋且陈旧的内部设施、严重老化损坏的体育器材、紧缺的课外读物……看得到的物质问题以及孩子们的一些潜在的心理问题,都亟需更多的关注和关爱。
 
(外国友人睡过的席子)
命运无法选择,我们更无法预知未来。我们唯有希望这群孩子,历经磨砺,葆有内心纯良,内心安宁,同时能够变得坚强,能有一个比父辈们更好的未来。期望社会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用爱去擦洗他们心灵的伤痕。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精灵,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所以我们的世界才有所期待。留守儿童,生活贫苦、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但是只要多些爱和鼓励,他们绽放出的光芒依旧绚烂,期待他们能散发出生命耀眼的光芒。
 
(文 王梦婷/图 陆雅婷 王梦婷/编辑 黄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