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学院通过“青年校友职业访谈”走访已进入职场的青年校友,借鉴校友们的求职历程、职场经验以及对本科学习的认识和思考,为有求职意向的同学指引方向,为积极准备就业的同学提供经验心得。
【校友名片】
许琛,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专业,2016年本科毕业,现就职于互联网行业。
许琛学长向我们讲述了互联网行业的工作经历,解答了如何利用浙大优秀的平台,如何处理大学生活和职场生涯的不同等问题。同时学长回顾大学生涯,指出几项必须要做的事情,给予我们诸多启发。
(一)充分利用学校的平台和资源
作为双一流综合大学,浙江大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自由的发展。学生们可以接触到各个领域的知识,结交不同专业的同学。学校还开设了各类公共课程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培养兴趣。
处于对互联网行业的热情,在大二的时候许琛学长就立志要进入互联网行业。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借助浙大跨专业选课的优势,学长修读了很多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比如数据结构、数据库、编译原理、Java、C++等。大三上学期时,学长充分利用SRTP项目制作了计算机与生物相结合的传感器,在实践过程中提高了编程能力。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学长在浙大校友的帮助下,进入他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实习。
从修读课程打好专业基础,从事项目提升技术能力,借助校友参与实习,学长坦言一路走来,母校的平台和资源带给他极大的帮助。
(二)明确大学与职场的差异,在工作中享受成长
学长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人,他在工作中收获了很多感悟。他说,时代发展越来越快,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程序员这个职业来说,在学校里学的知识和工作中的知识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在学校里学的知识范围比较广,比如数据结构、数据库各种编程语言都会接触。但在工作中,在一个特定的岗位里,需要在特定的方向上具备很强的专业能力,而在其他方面只需要有相对的了解就行了。学校里的项目,更加偏向于理论性、实验性,不需要大范围推广。而在企业中做出来的产品需要经过大范围推广的考验,对产品的要求更加的严格,整体的要求也更多。另外,在学校里有大把时间来钻研感兴趣的技术,但在工作中时间紧张,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去钻研,只能在下班之后利用休息时间来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技术。
而对于个人成长,工作过程中提升最多的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抗压能力和抗打击能力。比如公司的一个项目十分钟后要上线,但是出现了BUG,这个时候就非常考验抗压能力。
(三)再度大学,不留遗憾
如果能够再读一次大学,学长说他一定会做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是把数学学好,数学对于程序员非常重要。当初在大学的时候,数学基础不够扎实,而现在非常火热的机器学习对数学就有非常高的要求,如果具备出色的数学基础,完全能够钻研更感兴趣的机器学习研究。
第二件事情就是创业,创业经历是对个人全方位能力的提升,而浙大又拥有良好的创业氛围,优秀的创业团队。而等到工作之后,留给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大大缩减,很难有机会再创业。
【采访感悟】
我们都曾经历过迷茫,也经历过不安。但是经过今天的采访,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和平台,积极主动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将来的挑战。


(采访人/赵宴峰 章树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