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浙江大学生工食品学院团委于2017-2018学年寒假组织了“微公益·返乡关爱留守儿童”专项寒假社会实践项目,活动以“大手牵小手”为口号,参与同学利用寒假返乡契机,走访、看望农村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的理想信念、学习习惯、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书籍阅读等方面进行关爱和引导。
本文整理了部分成员的“微公益”手记,因内容较多,恕不尽载,但取其一瓢,以飨读者,以期更多人了解并关注“留守儿童”这一亟需关爱的群体。
凡凡:我想用知识来充实自己
凡凡家住青岛市即墨区移风古镇黑家屯村,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推进,青岛市众多乡村已焕然一新,凡凡家也不例外,初到他家凡凡正在和同班同学在家里一起玩。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他家屋顶上的两袋玉米,凡凡说,每年只有到了秋天农忙时节,父母才会回家过些日子,而一年的其他时间,父母都在外面打工,而凡凡则常年和奶奶居住在一起。
凡凡家里摆放着诸多的杂物,凡凡说,很多东西他搬不动,奶奶腿脚不便,父母不在家,也便没法收拾,就只能这么堆放着。杂物中,多是装有装修材料的袋子,还有一个手推车,而在房间的一角,也堆放着不少杂物,沙发上则散落着不少小物件。
尽管凡凡才六年级,父母一年中大多时间也是在外打工,但在与凡凡的交流中,我感受到,凡凡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常招呼同学朋友到家里玩,凡凡的奶奶也说,多点孩子在家里玩也热闹。
凡凡家的墙上,贴满了奖状,每学期凡凡都会得到一张奖状。而凡凡,也早早戴上了眼睛,近视接近150度,他却很从容地告诉我们:“我想用知识来充实自己,把青春奉献给乡村教育!”



(山东青岛 冷旭晟)
小明:我想要成为一名科学家
家住江西省南昌县广福村的小明(化名)父母均在外务工,一年一般回家两趟,一家人聚少离多。而在父母外出的时间里,小明和爷爷以及姐姐生活在一起,生活清贫但也其乐融融。小明勤奋好学,未来最大的愿望便是成为一名科学家。虽然他的性格向来内向腼腆,但说出自己最大心愿时,却是掷地有声。
我们将拜访前便已准备好的一套童话书送给了小明。看着他爱不释手的样子,我们心中也宽慰不少。有时候,一份小小的善意也能成长为参天大树,若所有像小明一样的留守儿童都能被温柔相待,那么,至少也能缓解他们的相思之苦,使他们的生活不再是单调的色彩。


(江西南昌 张奕如)
小敏:我好想给他们看看我的试卷
小敏家住在江西省南昌县板湖村,不同于别人家热热闹闹的,都沉浸在春节的喜悦之中,这一户人家显得格外的安静,只有奶奶和正上初一的孙女小敏。
我们了解到,她们今年过年只有两个人,小敏的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因为今年工作格外忙碌,怕请假丢了工作,就没能回家过年。
小敏是个很活泼的女孩,但当提及到爸爸妈妈时,她的眼睛不禁暗淡了下来,“要明年才能见到爸爸妈妈,我好想给他们看看我的试卷,我今年拿了双百呢!”
我们和小敏聊了聊天,发现她平时很懂事,就算想爸爸妈妈,也不会和奶奶说,怕奶奶难过。
走之前,我们送了小敏一个小猪存钱罐,告诉她,当你想爸爸妈妈的时候,就在存钱罐里投下一个硬币,等爸爸妈妈回来了,你就可以给他们买礼物了。小敏抱着存钱罐,和我们挥手告别。



(江西南昌 陈曦)
大洋:谁都可以成为坚强的孩子
家住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乐化镇黄墩村的大洋,情况与前面三位留守儿童可能不太一样,上学期间,她寄住在舅舅舅妈家里,与舅舅舅妈和外婆一起生活。
她的母亲去年在外打工时由于身体虚弱在工棚中因气温过高意外去世,父亲在远处山上的一处农田里受雇种植水稻,但大部分都是靠拾荒维持生计。大洋每天需要步行1.5千米去旁边镇子的小学去上课,上学的时候不能经常见到在山那头的父亲。
我们团队了解到她的情况之后也非常同情,而我们能够带给她的更应是快乐和幸福,拂开他身边的乌云。
以爱之名,谁都可以成为坚强的孩子。




(江西南昌 占智豪)
豆豆:昂首挺胸 一笔一画
在大队领导的指引下,我们很快便找到了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泗门镇豆豆的家,豆豆的父母均在外务工,很少回家,今年过年也仍在商场里工作,因为过年期间工资翻倍,为了支撑家庭,豆豆的爸妈直到年后才回家,和豆豆团聚。
豆豆在镇上的小学读五年级,平时由爷爷接送上学,吃住都和爷爷奶奶在一起,他们有一幢简陋的乡间小别墅。她平时爱好书法,写的一手好字,甚至让我心生羡慕。
在和豆豆进行简单的对话,与她交流生活交流梦想之后,我送给了她我提前准备好的礼物-——几本笔记本,一摞初中必读课外读物和一个书包。看到粉色,小姑娘很是开心,嘴角洋溢着天真的微笑,我看到她喜欢我给她的礼物,也感到十分欣慰。此刻如果她的父母也能在她身边,看到她所以快乐喜悦的时刻该有多好。
希望他们能够阳光开朗地成长,昂首挺胸地走向成年,自信且自立。


(浙江宁波 宓沁)
奕然和希言:山脊的花 也分外鲜丽
奕然和希言两位小朋友的家在四川省省攀枝花市米易县丙谷镇阳庭社区。
两位小朋友是彝族人,目前分别就读于当地的丙谷镇中心小学的三年级和一年级。她们常年和自己的外公外婆生活在一块,而父母均在成都打工,一年只能回来两次。
由于丙谷镇阳庭社区位于大山深处,上学不太方便,两位小朋友在读书期间就借住在学校。
我们为两位小朋友送去了一些课外读物、玩具和零食。她们非常高兴,还和家人一块带我们去后山采花。
在寒冷的二月份,丙谷镇的大山中却仍然难得的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山脊的野花也是分外鲜艳。
希望未来这两位小朋友也能如这花儿一样健康成长,绚丽绽放。


(四川攀枝花 张延宁)
明明:相比这些 我更希望爸爸妈妈陪在身边
家住天津市河东区的明明,身边缺少父母陪伴,但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明明正读二年级,在刚刚结束的期末考试里,也取得了满分的成绩。
每当提到自己的父母,明明都展现出一种令人心酸的盼望,情到深处甚至潸然泪下。
“其实我知道自己家境并不是很好,但相比这些,我可能更希望爸爸妈妈能够陪在我的身边。”
明明从小与祖父母一同生活,接触到的事物或许并不新潮,交流时也略带腼腆。我们便主动转移话题,帮助明明理解自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自己的自信,也用亲身经历鼓励他敢于表现。我们也送出了纪念品,让他对浙江大学有了向往,激励他努力奋斗。
(天津河东 王广宇)
结语:
我们并非留守儿童,但通过走访交流,我们真真切切地体会到留守儿童生活的不易,也曾体验过初上大学与父母见面次数减少的思念之苦,他们的经历我们但能体味一二,便不虚此行。
通过走访,我们也真实地意识到了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尽管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许多孩子可以通过网络与父母联系,但远方的思念终究不比身边的陪伴,并且,不仅孩子需要父母陪伴,老人也需要子女照顾。
“看到家乡的留守儿童现状,我也想努力努力再努力,有朝一日可以强大起来,为家乡、甚至是更多地方的孩子保驾护航!”社会实践团成员宓沁如是说道。而这也是我们所有人的心声,相信我们这些从家乡走出来的浙大学子,能够担负起历史与时代的责任,为培养自己的家乡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编辑/梁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