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上午,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主办,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承办的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40周年学术报告会暨2019年学术年会之院士校园行活动在我院D416举行。报告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石河子大学教授陈学庚作了专题学术报告。报告由我院院长何勇教授主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教授
我院院长何勇教授担任主持
赵春江院士为师生们作“玉米表型信息高通量获取研究”专题报告,他从作物育种技术发展的四个层次,即传统的经验选择育种、杂种优势育种、现在国际一流种业已步入的生物工程(分子)育种以及未来走向的智能设计育种出发向现场师生介绍了现代商业育种技术体系,即基因挖掘、植物表型高通量测量分析、大规模基因转化、制种与田间测试以及市场推广。
报告一
在玉米显微表型获取与解析研究上,赵院士向师生们展示了该研究中心研发的Micro-CT扫描技术以及Vesselparser分析软件,然后从玉米显微表型获取技术体系的构建、玉米显微表型的精准解析上展开了其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的讲述,其被应用在基于组学的茎秆解剖特征遗传解析的研究、玉米籽粒表型获取及其与籽粒破碎率的关系研究上。
其后,赵院士简单介绍了连栋温室作物高通量表型平台、田间轨道式作物表型高通量获取平台等高通量植物表型平台,作为现代遗传育种研究的强大工具,其用于在可控环境下无损、高通量获取大批量作物生长表型。赵院士强调,虽然遗传组学的研究走到了最前面,但是也愈发发现表型等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表型组学与基因组学等相结合,已成为复杂生命系统研究的重要手段,为智能育种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手段。
报告二
陈学庚院士为师生带来题为“如何开展科研工作”专题报告。他向师生分享了团队成立三十多年来所坚持的唯一理念——“持续的研究和推广棉花种植机械”以及该理念下团队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陈院士指出,团队注重棉花生产机械化技术体系的创新,强调精耕细作以提高单产和经济效益,并自主研发了多种棉花种植于采摘机械。
学术报告会现场一
学术报告会现场二
陈院士还向师生分享了团队目前主要的三个攻关目标:一是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在国内全面推广;二是农田残膜污染综合治理;三是在提高棉花品质上下功夫。陈学庚院士所管理的团队针对新疆棉花生产机械化存在的问题,长时间的攻坚克难,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三十多年来培养了众多人才,在漫长岁月中取得了多项成果。
本次院士校园行活动是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40周年学术报告会暨2019年学术年会子活动之一,旨在让师生进一步探讨农业工程科技与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专业的提升和建设。
供稿:冯语嫣、张琪、吴晨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