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大学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结合主题教育,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加快走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聚焦服务“国之大者”,面向国家战略,奋力打造新时代更加卓越的研究生教育,促进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决定组织开展2023年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
七月中下旬,埃及全国气温持续升高,部分地区气温高达45度以上。强烈的阳光并不能阻挡浙大学子的学习热情,“致远”研究生赴埃及海外社会实践团先后在正邦埃及邦盛有限公司、埃及农业研究中心、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参访实习,出席首届埃及农业博览会,参观埃及国家博物馆,并与开罗大学、尼罗河大学师生开展交流,实践团成员不仅进一步提升综合能力,更深入了解到了中埃两国在农业科技创新、食品安全、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等领域的重要成果。
正邦集团:
从文化适应到创新驱动,探索跨国共赢模式
埃及位于亚洲、非洲和欧洲的交汇处,历史上是中国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点。它不仅是新中国与非洲和阿拉伯国家建交的第一国,也是第一个加入亚投行的非洲成员。埃及以农业为经济基础,对农产品有着巨大需求。考虑到这些因素,正邦集团选择埃及作为其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一环。这一决策也与正邦集团的发展愿景相符,旨在实现农业产业的转移,提升公司经济效益,同时也有助于提升非洲的农业技术水平,以及解决埃及肉类食品供应的问题。
2017年3月,正邦集团在埃及吉萨省十月六日市建成并投产了其在埃及的首个饲料项目——埃及邦盛。该农业项目采用全电脑自动控制,成品包装使用机器人设备,智能化程度在埃及处于领先地位。该公司以其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迅速得到了当地饲养户和企业的认同。仅仅运营3年便达到了全负荷生产状态,月销量高达12000吨,产品供应甚至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在过去的六年中,埃及邦盛公司始终坚持质量第一,价格优先的原则。目前,公司已经发展出四个产品系列:幼鸡料,中鸡料,大鸡料和草鸡料,其中中鸡料是公司主要的利润来源。
正邦集团负责人坦言,跨国经营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是如何做好文化适应性工作。中、埃同属四大文明古国,两国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受国家传统精神和宗教的影响,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文化理念也存在较大差异。不过,经过磨合,正邦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努力克服文化差异,为顺利融入当地文化土壤提供了可能。除文化差异外,正邦的海外发展还面临着金融法、税法、经营政策等方面的差异。因此,他们急需相关专业人才来支持海外业务的发展,希望有志于成为国际化人才的年轻人能够立足中国、放眼全球,积极走出国门,实现自我价值并为全球化做出积极贡献。实践学生在正邦集团还进行了工厂生产、饲料配比、产业链等方面的调研与实习。
从农场源头到大众餐桌,体悟埃及农业创新
首届埃及农业博览会于7月9日至11日在埃及国际展览中心盛大举行,这是埃及第一个将农业和食品行业聚集在一起的综合性展览会。展览会涵盖了食品安全链的各个环节,从选种、种植、加工和灌溉到食品加工、包装、保存和出口物流等,为农业部门和龙头食品加工公司提供了一个相互会面和交流业务的机会,也为业内人士提供了能够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从而进一步推动行业的发展和创新。
在参观学习的同时,团队成员也积极与当地企业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他们仔细探讨了中埃农业发展的差异、埃及特色农业现状、未来的发展前景等问题。通过交流,团队成员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见解,也使他们对埃及的农业和食品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实践团何勇教授和李晓丽老师还接受了本地媒体的采访,向媒体分享了他们在埃及期间观察和感受以及对展览会的高度评价。
从荒芜之地到繁荣新城,打造沙漠经济引擎
7月12日,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简称泰达合作区)迎来十五周年庆。这个由天津泰达控股和中非基金共建的合作区坐落于亚非欧金三角地带,始建于2008年,是我国第二批国家级海外经贸合作区。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是习近平主席亲自关心的项目。2016年1月21日,习主席访埃期间,与埃及总统塞西共同为合作区二期揭牌。实践团驱车100多公里,前往苏伊士,参访这座红海之滨的新地标。
经过十五年的稳步发展,昔日的荒芜戈壁已变身为占地7.34平方公里的现代化产业城市。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埃合作样板项目,该合作区不仅提供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推动了埃及的工业化进程,被誉为“中埃合作的桥梁”,成为矗立在埃及沙漠中的“经济引擎”。过去的十五年,泰达合作区的一系列成就彰显其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吸引了140家企业入驻,实际投资超过16亿美元,总销售额超过37亿美元,税收超过2亿美元,直接为当地创造了近6000个就业岗位,同时带动了约5万人的就业。
参访完合作区后,实践团成员秦璇表示:“从荒漠到现代化的产业区,这不仅是地理上的变化,更是中国与埃及之间经济贸易合作日益深化的有力证明,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企业敢于“走出去”的勇气和智慧。”实践团成员胡筱感慨道:“通过此次参观,我更深入地理解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项目不仅提供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平台,更推动了埃及的工业化进程。我为泰达合作区在在解决当地就业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感到自豪。它展示了中国在全球化时代的角色和责任,也是我们的国家力量和影响力的体现。”
埃及农业研究中心:
从科研探索到实际应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埃及农业研究中心(ARC,Agriculture Research Center)是埃及农业研究的主要机构,致力于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食品安全并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
农业研究中心的研究领域广泛,涵盖了作物科学、畜牧科学、农业经济等多个方面。它的研究目标包括开发和推广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改良畜禽品种,以及研究和对策农业病虫害。此外,农业研究中心也承担着为农民提供科技咨询服务的任务,帮助他们掌握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研究中心负责人穆罕默德·苏莱曼(Muhammad Suleiman)博士接待了实践团,并向团队成员介绍了农业研究中心的活动和任务。参访期间,实践团仔细参观了农业研究中心下属的棉花研究所、区域食品和饲料中心以及农药衍生物中央实验室。研究中心负责人认为,此次访问为双方的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为了深入了解埃及的学术环境和历史文化,实践团还组织了其他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与开罗大学、尼罗河大学的师生进行深入交流,对埃及高等教育机构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以及学科建设方面的理念和做法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参访吉萨金字塔群,切身感受古埃及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参访埃及国家博物馆,全面深入认识埃及人文历史。在这些充满历史痕迹的地方,实践团成员仿佛穿越了时间和空间,亲身体验了埃及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也积极进行中外比较,增强学科自信,文化自信。
此次实践通过对中埃两国在农业、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直接观察和体验,为研究生们提供了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理解“一带一路”战略,以及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和影响力的机会,激发了队员们的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为其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