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发表了题为《各地加快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生态文明建设专题文章,报道了近年来,随着节能降碳实践持续开展,人们绿色生活底色更足这一现象。
我院张玺铭研究员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对此发表评论,原文如下:“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研究员张玺铭表示,在全社会推广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有助于保护环境,减少碳排放,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居民可通过使用可降解材料、应用绿色能源、养成环保饮食习惯等方式参与绿色消费,共创更清洁、更健康的未来。”
《人民日报》海外版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面向全球发行,是中国在境外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中文报纸,也是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窗口。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报道向全球华人和国际社会展示了浙江大学在各个领域的创新能力和贡献,提升国际声誉和影响力。同时也为我院师生们树立了一个优秀的榜样,激励我们继续努力,为国家和社会服务,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教师介绍:
张玺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浙江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长期从事生物质高值转化研发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功能性炭材料、可食用生物支架及微载体、生物质精炼。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揭榜挂帅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创新创业项目、重大校企横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
报道原文:
各地加快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近年来,随着节能降碳实践持续开展,人们绿色生活底色更足。
近日,记者走进四川成都大运会运动员村生活服务中心,这里与户外连通,并无空调,却感到阵阵清凉。原来,建筑采用了中国传统技艺“冷巷”。“‘冷巷’的物理原理是气流在穿过一个由宽变窄的区域时,流速加快形成负压,从而带来更多室外气流,带走更多室内热空气和湿气。”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师卢义修说,这处“冷巷”建筑总面积 1400 平方米,不开空调情况下每年节电约 70000 千瓦时。
此外,采用雨水回收系统、应用发电玻璃……承担成都大运会赛事和配套服务的场馆彰显着绿色环保理念。
这是我国加快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一个缩影。烟囱口不“冒烟”,建筑群像花园,位于浙江杭州市余杭区的九峰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依山就势,打造花园式智慧化工厂;不久前举行钢结构首吊仪式的广东深圳自然博物馆项目,以“河流”为设计主线,在现有和修复后的生态系统之间建立连接,打造“全域全景式博物馆”......
节约低碳之风正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
一些民宿采取分餐制和预订制,助力光盘行动。在浙江台州一家民宿的餐厅内,店长林雪芬向记者展示一张预订餐表。“我们会提前一天和客人沟通午餐和晚餐菜单,根据人数和客人需求安排采购,避免浪费。”林雪芬说。
在成都街头,随处可见的新能源交通工具,是人们践行“绿色出行”的生动注脚。
成都大运会龙泉赛区配备了50辆“龙泉造”氢燃料车。“氢燃料车零污染、具有更快的加氢速度、能源利用率更高,在长途运营中具有更长的续航能力。”成都市龙泉公交有限公司技术管理部部长张松松说。
服务方案的创新也在助推“绿色出行”不断普及。浙江湖州天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研发锂电回收再利用生产制造工艺,打造动力电池 “绿色重生”产业链;深圳中建科技集团联合相关企业,开发包含电动汽车换电站、充电设施及光伏电动自行车棚等的“光储直柔”微网......
在深圳,公交、巡游出租车、网约车电动化率达到100%,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80万辆;在浙江,新能源汽车加速下乡,新能源船舶扩大应用,2022年电能占浙江终端能源消费比例超38%。
在成都市武侯区武科东一路的垃圾分类碳中和小屋,附近社区居民在工作人员指引下对可回收垃圾分类,通过碳中和“计量仪”称重,机器自动计算出相应的碳减排量,将其转换为碳积分存入居民碳账户。居民可兑换现金奖励或日用品,并获得专属“碳中和证书”。四川绿豆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翰霖说,公司在武侯区已建成碳中和小屋8个,覆盖居民30余万人,还在江苏苏州、山东济南等地开设了点位。
碳账户的创新探索已在全国多地开展。杭州“虎哥数字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服务”创新数字化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目前该模式在浙江多地复制推广,居民碳账户数量超163万个。深圳居民低碳用电应用程序“碳普惠”上线一年以来,已有80.5万户家庭开通碳账户,累计减碳量约1.2万吨。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研究员张玺铭表示,在全社会推广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有助于保护环境,减少碳排放,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居民可通过使用可降解材料、应用绿色能源、养成环保饮食习惯等方式参与绿色消费,共创更清洁、更健康的未来。
(据新华社北京8月14日电 记者张晓洁、刑拓、印朋、康锦谦、徐中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