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培养知农爱农时代新人,生工食品学院组织“深入践行‘千万工程’,青春助力乡村振兴”2023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8月30日-9月1日,学院“深入践行‘千万工程’,青春助力乡村振兴”赴丽水市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丽水市莲都区仙渡乡开展深入调研与社会实践。学院团委书记梅玫、“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周振江参与此次实践并指导。
8月30日,实践团在仙渡乡人民政府进行座谈会,仙渡乡党委书记黄逸帆、组织委员方雅婷出席会议。黄逸帆书记和方雅婷委员对浙江大学同学们的到来表达了热烈欢迎,并就仙渡乡近年的发展概况进行了介绍。学院团委书记梅玫代表实践团对本次实践活动的目的与意义进行了阐释,介绍了学院与仙渡乡在社会实践和产学研方面的良好合作基础,并对实践队员提出“积极学习,主动融入,实干笃行”的期许。周振江老师希望同学们在本次实践中“多问问,多走走,多思考”,最后形成有亮点的实践成果。座谈会上,实践团成员依次进行了自我介绍和调研主题与计划分享。
丽水市是浙西南革命老区所在地、浙江省唯一的所有县(市、区)都是革命老根据地县的地级市,而仙渡乡下辖11个村都是革命老区村,具有深厚的红色底蕴。仙渡乡将红色资源融入乡村文旅产业,打造了包括北乡革命纪念馆、红色古街、红色文创在内的红色文旅产业链。8月30日,实践团前往北乡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深入学习领会浙西南革命精神,锤炼党性修养。北乡革命纪念馆坐落于仙渡乡葛畈村,是丽水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内展示了北乡境内发生的1914年反袁斗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的革命事迹,彰显了北乡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为浙西南革命斗争谱写的辉煌历程。北乡革命纪念馆深入挖掘北乡的红色基因,将红色记忆代代相传,为乡村振兴添上鲜红的一笔。随后,实践团来到了红色古街“南山拱秀”民俗非遗传习馆,学习参观了丽水市的民间习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丽水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8月31日,实践团参访了丽水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展馆主要介绍了丽水的城市历史,展示城市建设成就,宣传城市未来规划。展馆内采用大量高科技手段,将电子翻书、自行车虚拟、历史影片复原、生态走廊、多通道投影、环幕影院等现代声光电技术融入多项展示环节,汇集了丽水城市规划建设的最新资料和最新成果。在一楼的总体规划模型展厅,丽水中心城区沙盘真实再现了“一江双城”内的主要建筑和名胜景点,生动展示了丽水山水相间的城市风采。在二楼展厅,规划建设中的“丽水十景”一一呈现,给了人们无限的遐想空间和美的享受。
实践团聚焦乡村振兴示范企业,来到了丽水市鱼跃酿造食品有限公司开展调研,公司经营范围包括酱油酿造、食醋酿造、调味料(液体)生产等。鱼跃公司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首创“以集邮、邮票形式宣讲红色文化”的新思路,同时坚持使用最绿色自然的原料、采用最绿色自然的工序进行生产。他们将自己的企业定义为“一家卖水和空气的百年老店”,将自己的企业使命定义为“用时间,以工匠精神把丽水的绿水青山发酵成舌尖上的金山银山”,而这正是“红绿生金”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
8月31日下午,实践团前往丽水市莲都区仙渡乡南源村的甘薯基地进行实地调研。为扩大甘薯种植面积,做深甘薯产品精加工,并促进旅游业发展,仙渡乡联合浙江农林大学陆国权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建设了“甘薯吉尼斯馆”,计划用多年生克隆技术培育一株300斤左右的甘薯从而申请吉尼斯纪录。基地还建设了包含来自世界各地的共240余种甘薯的“甘薯联合国馆”以及多种果蔬共同培育的“生命绿塔”。三大场馆共同形成集生产、观光、科普、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甘薯公园”项目产业链,为当地带来致富新“薯”光。
在基地实践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纷纷走入田野,向正在辛勤劳作的农民伯伯与阿姨虚心请教,学习了解当地甘薯的种植周期与甘薯的种植要领。一位农民伯伯骄傲地告诉实践团成员,由于当地甘薯品种好,甘薯种植经验也较为成熟,每年都会收到大量订购本地甘薯苗的订单。实践团成员还亲身帮助当地农民进行了甘薯收割,“真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眼看着就要拔出来了,但用力一猛,就把甘薯掰断了,留了有一小半在土地里。”一位同学在亲身劳动后感慨道。
在甘薯共富工坊,实践团了解到,为提高农民种植意愿,增加农民收入,乡政府包揽了从甘薯苗种植、甘薯回收、淀粉生产等一系列环节,并保证以不低于0.8元每斤的价格收购甘薯,切实做到了为百姓谋幸福,为百姓谋富裕,但依然存在产业链发展不完善、生产成本较高等难题。实践团还前往了当地立体栽培基地进行调研,仙渡乡利用技术助力农业品质化,借助省、市先进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撑,逐步推进现代化种植及高品质果蔬生产。
9月1日,实践团前往董弄创客服务驿站,参加青年人才座谈会。年轻“创客”们分享了他们创业与就业中遇到的机遇、难题和所收获的经验与感悟,并与实践团进行了深入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很多年轻创客都曾在城区工作,但看到了乡村广阔的发展机遇,同时为了肩负起家乡发展的责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家乡,以当地的乡村资源为依托,以打造民宿文旅品牌、修葺古建筑等实际行动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抱负,助力家乡乡村振兴。“今年暑假的人气特别旺,从七月份开始,都要提前一周预订。”一位开办民宿的姐姐向实践团成员们喜悦地分享道。
实践总结汇报座谈会上,仙渡乡组织委员方雅婷出席了会议并进行了点评与指导。段羽佳、谢永作为团队代表分别就仙渡乡红色文化、企业与农业生产基地的发展,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做了汇报并提出了相关思考。方委员对成员们的想法表示肯定,并结合仙渡乡实际情况,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的规划。学院团委书记梅玫代表实践团对本次实践活动做了总结,她对仙渡乡的周到悉心安排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学院与仙渡乡未来更深入地合作进行了展望。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对丽水市莲都区仙渡乡的“红绿生金”发展理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对自己作为涉农学子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仙渡乡以深厚的红色文化为引导,以纯粹的绿色山水资源为依托,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落到实处,正向着“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