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食榜样|浙江大学优秀德育导师李正龙:拓展视野,走向世界舞台

发布者:闫凯亚发布时间:2024-01-09浏览次数:737

老师介绍

李正龙,生物质转化利用技术专家。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浙江省顶尖人才计划获得者,生物基运输燃料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生物航油方向负责人。2012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化学工程专业双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先后在美国普渡大学化学工程系和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起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先后担任副研究员和研究员,任生物质催化转化团队负责人,也曾担任美国能源部生物能源创新中心乙醇制可再生航空燃油负责人,美国能源部生物质催化指导委员会委员。2022年初全职加入浙江大学,主要从事生物质等低碳资源的高值化利用。

李正龙教授致力于生物质高值化利用研究和应用近20年,具有生物质热化学和催化转化、化工、农工等多学科交叉背景,在生物质热解、热解油催化调控、三组分分离及高值利用、生物航油等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创制了热解油低温催化稳定技术,带动了生物油电催化转化的研究;发明了第二代秸秆纤维乙醇制备可再生航空燃油和橡胶单体技术,乙醇转化成本较第一代降低40%,航油性能优于美国Jet-A的标准;与世界500强在内的多家公司合作推进了技术产业化,经济效益显著。主持千万级美国能源部生物能源项目、千万级省级重大项目等十多项。获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技术产业化奖、技术创新奖等奖项。成果多次被美国能源部、AAAS、Science Daily等作为亮点报道;发明专利成果转让给由美国航空公司和马士基支持的能源公司。

“育人为本,亦师亦友”

作为生工博士班的德育导师,李老师对每位学生都投入真挚的心意。面对博士生同学的“德育老师”这一艰巨任务,李老师深知爱心、耐心和细心的重要性。他秉持“育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将育人视为首要任务。李老师表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当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仅仅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而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才是教育的意义所在。而对于刚进入博士学习阶段的同学们,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所研究领域的兴趣。在研究生初期阶段,李老师通常会给予同学们充分的鼓励和信心,而当同学们在科研中遇到问题时,李老师会通过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来鼓励学生们。“我认为不直接提供解决方案,而是引导学生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更为有效。这样的培养方式能够帮助他们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依赖导师。”

李老师不仅关心学术上的发展,更注重学生的心理状态。李老师积极组织班会,坐下来与同学们面对面交谈,深入了解同学们的生活学习状态,帮助同学们抒发困惑、忧虑等负面情绪,并积极引导大家来正面、积极地处理这些情绪。李老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引导。“师生最好的关系是亦师亦友”,李老师和同学们就是这样一种亲切的关系。

“最重要的,是发自内心的兴趣和热爱”

李老师2022年初入职浙大,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李老师有两点感触。首先,对于研究生而言,对科研的热爱是最重要的,需要有学习的态度和对所研究领域的热爱,方能持久。第二,同学们对自己要负责任,要珍惜在浙江大学的时间,抓住这个时机,因为等到工作之后,想有这样一个集中的时间去专心做科研已经非常难得了。在国家强调科技创新的时代,“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了解前沿的研究方向对未来职业发展非常有利。李老师强调,在浙大这样好的平台和研究团队是非常宝贵的,这个机会要好好利用,即使不进实验室,也可以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交流,学到更多,拓展视野。

李老师表示,有经验的老师,尤其是那些在国内或海外有丰富经验的教育者,则扮演着引导学生的重要角色。“作为老师,更多的是要做好表率”,李老师深耕于生物质能源领域,致力于低碳循环农业的研究。谈起自己的研究时,李老师侃侃而谈,眼中满是热爱与希望。李老师以身作则,亲为表率,也将这一份对科研的热爱传递给了每一位同学。

“拓展视野,走向世界大舞台”

谈及对学生的培养,李老师特别强调德育导师的责任——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他坚信,学生们应关注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暖和粮食安全,以及理解联合国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对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德育导师需要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并致力于向学生传递这些重要的信息。李老师在其课程《低碳循环农业》中,就以“把学生推到世界大舞台”为其核心目标。在这门课上,学生被分配了有关全球饥饿问题的大型讨论题目,“你们如果在联合国工作的话,面向全球饥饿问题,如何从全球角度针对不同地区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来自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同学,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和技术。通过这一系列的课堂互动,李老师也期待着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这些全球性的问题。

身为德育导师,李老师还致力于为研究生们提供更优质的平台,更广阔的舞台。李老师积极参与学院平台的发展工作,特别是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生物基化学品研究所等。他认为,这些平台不仅能够开拓相关资源,还能够吸引世界对农工学科和生物质化工等相关研究领域的关注。基于这些平台,已经有多家国际公司计划与学院和团队合作,合作的形式也不仅仅限于单一项目,还包括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甚至是国际实习的机会。李老师表示,这些跨国大公司的合作机会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也为人才培养注入了更多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我相信,当农业走向低碳或循环的时候,新一代年轻人将肩负起引领这一发展方向的责任。”李老师如是说,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将学生推到世界大舞台,是每一位老师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