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浙大到耶鲁,她解锁人生无限可能

发布者:闫凯亚发布时间:2024-02-05浏览次数:11

沈欣怡,生工食品学院2020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曾获校级优秀学生、浙江大学优秀毕业生、康而达奖学金等奖项或荣誉称号。大二时在《食品化学与分析实验》课程中负责“探究降低油炸食品脂肪含量方法”的课题并组织专家采访,该项目在浙江教育频道播出。本科期间曾参与多个科研课题,项目涉及烘焙工业中脂肪替代品的研究进展分析、枸杞多糖的制备方法及应用、丙烯酰胺的内外暴露关联机器学习建模,后期发表为期刊论文或发明专利。学业外参与浙江大学生工食品学院以产学研为核心的CALOWEE创业项目,同时作为组长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合作开展“创源计划”SQTP项目。大四开始参加浙江大学-耶鲁公共健康硕士3+2联合学位项目,获得YSPH summer internship fellowship。硕士期间参与Sex differences in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tumor tissue metabolome and colorectal cancer prognosis科研项目,该项目在2021年参加The 17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Metabolomics Society并入选为Top Scoring Posters

曾在蚂蚁集团作为数据研发工程实习生,后在IQVIA(艾昆纬)Real-world EvidenceRWE)部门实习,并在美国Erasca, Inc.实习参与开发药代动力学数据自动化计算工具。

现就读于耶鲁大学环境健康科学系的全奖博士项目(2022级),师从Dr. Caroline Johnson,在博士资格考试中获得merit of distinction。主要研究方向为“从代谢、治疗靶点和外源性因素角度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揭示结直肠癌的性别特异性”。目前共发表SCI论文10篇,其中第一作者3篇,且有待发表教材chapter一篇。


1 穿越山海,笃行不怠——求学

“食品是一门交叉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系在一起时前景非常广阔。公共健康就是食品与医学的交叉点,比如慢性病、营养健康。”谈及申请留学项目的原因,沈欣怡表示:“当时耶鲁和浙大有3+2联合培养的项目,而耶鲁就有和营养健康相关的系——慢性病流行病学。” 

一早就想去参与留学项目的沈欣怡,从来浙大伊始就开始了周密而充分的准备。她在大一就成功达到了托福的要求线,并在学期结束的暑假前往了耶鲁公共卫生夏令营进行研学。为期两周的夏令营不仅让她与耶鲁不少老师取得了交流联系,了解了更多招生相关的侧重与标准,更让她对食品、公共健康、环境暴露等学科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从而进一步帮助她明晰了未来的科研方向。“食品是公共健康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食品安全关乎环境,食品营养关乎疾病,我们当时做的科创项目和健康及食品密切相关。” 

除了探索向外交流的机会,沈欣怡在浙大的三年也一直笃行不怠,丰富本科的时光,铺筑未来的道路。她调整了自己的课表,尽量将必修课放在大一和大二,并积极和学长学姐交流,获取更多信息和渠道。她还参与了学院的一个研究生团队发起的产学研创业项目,把老师的专利与学生的科研结合起来,将市面上热量非常高的甜品奶油酱料转化为低卡又美味的“平替款”,契合当今市场对营养健康的需求。这个过程不仅是专利和论文的产出,更是一次在食品商业创新的精彩遨游。沈欣怡表示,每次说到这段经历,她都可以“滔滔不绝”。“虽然我不是项目主要负责人,但这算是我第一次参与和食品相关的创业项目,这段经历非常值得和有意思。”

从浙大到耶鲁,从食品到流行病学,之中跨越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抵达。是细致踏实的计划和日积月累的坚持帮助沈欣怡穿越山海,抵达大洋彼岸的学府,拥抱心之所向的学科。“如果有出国想法的学弟学妹,一定要尽早完成必修课程,多多体验食品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2 迎难而上,玉汝于成——留学

刚到耶鲁时,沈欣怡感到非常好奇与激动,但很快,困难和挑战就接踵而至。首先对她产生很大考验的就是语言:“我到美国之后会发现,托福考得再高都不为过。有许多专业必修课的内容会与美国社会政策密切相关,还有大量的专业名词。听课以及做作业过程中会碰到很多长难句,无论是听力还是阅读都比预想的有挑战性。”此外,作为异国人,要融入美国当地的学生团体、适应美国的生活饮食习惯也比较困难。远离家乡和好友让沈欣怡感到生活和文化上障碍重重,但她并没有为此迷茫太久,而是很快整顿好心态,迎难而上面对各种挑战:“学业上我主要抓重点,而不会死磕细节,逐渐摆脱对中文的依赖;生活上我会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活动,比如感恩节晚餐、橄榄球比赛,或是和同学相约去别的城市旅游。”

在逐渐适应耶鲁生活之后,沈欣怡对专业知识和世界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国内截然不同的课程体验和遇到的优秀导师拓宽了她的视野和思维,也助她在一次次锻炼磋磨中逐步明晰自己的发展方向。让沈欣怡印象最深的是一门教授Research proposal写作的课程:“那门课的老师是慢性病流行病学的一位华人教授,她对科研非常严谨,但对生活非常热爱,并且十分关心学生。她告诉我们不必为科研上的不顺利感到困难灰心而怀疑自己,每个人擅长的方向不一样。这位教授还专门和学生一对一交流,帮助我们规划未来。”沈欣怡表示,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确实会感到任务繁重,不仅要求严格,而且会有需要同学之间相互“挑刺”的环节,让人倍感心理压力。但在课程的学习和与老师的交流中,沈欣怡感到自己不仅科研能力得到了锻炼提升,更增长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迎难而上,玉汝于成,沈欣怡的留学之旅决不是一帆风顺。没有在困难中砥砺自我的毅力,沈欣怡就无法在耶鲁探索未知,解锁可能,在更远的地方,追随更亮的光。

 

芳华待灼,砥砺深耕——中外结合

对于未来,沈欣怡表示自己会回国继续从事学术研究:“我还是希望能够回国陪伴家人,最好是能够留在杭州。”除了对家乡的思念,中国在生命健康科学领域的发展速度也让沈欣怡颇为期待。她发现国内高校许多顶尖实验室中研究生的科研强度和质量都很高,并不逊色于国外高水平课题组。“我觉得我要学习他们认真、自驱的态度和超高的执行力。”

沈欣怡表示,留学经历让自己对整个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审视:“这个世界上不仅有中国和美国,更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人种,对事物的看法要更客观,时常进行批判性思考。”沈欣怡坦言自己一开始觉得美国十分先进,什么都值得学习,但在美国学习交流,打开视野之后有了新的想法。“美国受益于长期深厚的科研基础有着十分完善的科研体系,且可能更注重work-life balance,中国则更加实干、高效,对于我来说,如果能把中美两种学习科研的逻辑和模式融合起来,各取所长,就是最有意义的。”

回顾自己的留学经历,沈欣怡表示自己想对学弟学妹们说:“如果是想申请出国,要尽快把必修课和语言解决掉,不要堆到大四和毕设一起进行。还有就是多多体验学科交叉,利用好食品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深耕自己的专业知识,并将其和时代热点技术相联系,拓展更多的可能性。”

无论是浙大、耶鲁还是未来,都是新征程的起点。世界无垠而生命有限,个人的视野总有狭隘之处。芳华待灼,砥砺深耕,面对各种新知与见解,沈欣怡一直以谦逊开放的态度吸收学习,不断拓展思维边界。

  


不破不立,从浙大到耶鲁是一场难能可贵的生长契机。外界再多的压力都无法替代自己的努力,对沈欣怡来说,人生的画卷才刚刚铺展开来,等待着她书写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