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我院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研究所研究生党支部入选第三批 “全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发布者:张文馨发布时间:2024-05-15浏览次数:11

 近日,学校公布了第三批全校党建“双创”名单。我院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研究所研究生党支部成功入选“全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自教育部办公厅、全省教育工委、浙江大学实施党建“双创”工作以来,我院正在创建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已完成“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创建1个、正在创建1个,已完成“全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创建5个,正在创建2个

 生工食品学院党委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坚持“党建引领事业发展、发展彰显党建工作”的工作理念,持续推进“四个共同体”建设,不断建强党支部战斗堡垒,学校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秀学科建设“走在前列”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附: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研究所研究生党支部)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打造“知农爱农兴农”品牌支部

一、工作基础

 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研究所研究生党支部共有党员4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3人,硕士研究生21人。党支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对青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对浙江大学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及浙江大学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按照浙江大学“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的战略导向,践行学院“强农兴国、富国殷民、造福人类”的使命愿景,按照《中共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委员会关于加强学生党支部德育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发展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建设的若干意见》,推动构建高质量党建工作体系,在新征程更高使命引领下,围绕深层次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将党支部建设成为德育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打造让党建更有粘合度,让教育更有温度,让工作更有深度,让管理更有浓度,让宣传更有力度“五度”党支部,凝练具有涉农学科特色的研究生党支部建设新经验新路径,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打造“知农爱农兴农”品牌支部。2人获学院优秀党务工作者,3人获学院优秀共产党员,支部连续四年在学院党支部评优中获奖。 

二、建设方案

 1.探索实施“六个融入”建设新路径,让党建更有“粘合度”。

 “六个融入”即融入党员学习生活、社会实践、榜样选树、文化熏陶、创新创业和党团班组织生活,打造支部品牌活动,力争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支部在集体学习讨论、专题讲座的基础上,增加时事形势分析、技能分享、党务理论、公务员考试培训等方面培训以及参观调研、志愿服务等基层实践,加强组织生活与自身发展的联系。根据党员的不同层次和需求,设置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和能力培训等多个层次和方向的培训课程。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包括专家学者、优秀企业家、优秀党员等,提供多元化的培训形式和内容。通过线下培训、在线学习、研讨会等方式,满足党员的学习需求。将培训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地考察、参观学习等方式,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强化基层实践经验和耕读精神,让教育更有“温度”。

 党支部组织党员参与企业调研、社区服务、义工活动、扶贫帮困等基层实践活动,持续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让党员们深入了解基层工作的实际情况,感受群众的生活和需求,增强实践经验。定期开展特色主题党日,邀请基层干部、专家学者等人员进行讲座或培训。建立实践经验分享平台,利用党员大会、组织生活会等会议,鼓励党员分享自己在基层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让其他党员借鉴和学习,让主题党日更加贴近实际。

 3.探索党建业务互融互促新机制,让工作更有“深度”。

 党支部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安排、同落实、同考核,统筹兼顾、一体推进,一方面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业务发展,加强与教工党支部和涉农学科高校联学联建党建;另一方面用业务发展成效来检验党建工作成效,实现党建和业务同向聚合、深度融合。聚焦基层一线,针对产业问题和实际所需,夯实组织拓展、学习提升、交流分享和遴选培育“四个平台”,打造一支创新创业竞赛队伍,争取在各类赛事中取得成绩,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拓宽专业服务辐射面。

 4.多渠道预警多层次帮扶双发力,让管理更有“浓度”。

 党支部持续利用院党委反馈及线下走访调查、党员申请等多渠道预警机制,做到早发现、早研究、早落实,开展思想关怀、学习关怀、工作关怀、生活关怀和发展关怀“五项行动”。对于困难党员,继续实行“双帮扶”机制,增强帮扶责任,并持续通过专题培训、志愿服务等多方面举措,进行多方面帮扶,保障困难党员学习生活质量。党支部制订目标管理体系,明确考核奖惩制度与评议标准,从制度上激发党员学习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创新性,将支部活动落实到个人,将目标管理与民主评议相结合,形成创先争优良好氛围。党支部委员轮流负责每月组织生活的党课分享,“支部夜读”人人参与

 5.构建“传、帮、带”贯通式的育人体系,让宣传更有“力度”。

 挖掘身边典型,对标提炼可学习可复制的典型经验、典型人物、典型事迹,进行线上宣传和线下宣讲,通过倾听优秀党员的奋斗历程,充分发挥师生队伍“传、帮、带”和朋辈教育的积极作用。让支部党员在发现“生食榜样”的过程中活起来、动起来,让发现榜样的过程成为党员教育的过程,达到以身边人带动身边人的效果。注重经验提炼总结,及时将开展发现“生食榜样”活动的进展成效和典型做法形成经验性材料,打造各具特色的“生食榜样”活动案例和榜样人物典型事迹推文。

“生食榜样”采访中国农技协“最美研究生”梁孟博士

三、工作特色

1.加强思想引领,赓续红色血脉,打造德育共同体

 强化“以党建带团建、带班集体建设”的工作机制,构建多层次、多功能、多渠道的学习教育网络体系,打造每日支部夜读、每月党员分享、每季“学习强国”的学习模式。支部认真开展理论学习,注重原原本本学,组织党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大学重要指示精神等内容。支部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如参观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南湖革命纪念馆、浙江大学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二十年办学成果展、于子三烈士展览馆,观看红色电影《望道》《万里归途》等,让主题教育接地气、冒热气,切实推动主题教育入脑入心。

2.勇立时代潮头,奋力走在前列,打造发展共同体

 党支部积极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与农业生物环境硕士生党支部、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重点实验室研究生党支部、环境所教工支部联建共建,积极探索“组织联建、党员互动、活动互联、资源共享”的联学联建党建新模式。每年6月,邀请毕业生党员分享选调省考、事业编、重点企业等就业经验,鼓励支部党员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对标对表形成自身发展“路线图”“施工图”。近三年来,支部共有3人走进基层,5人赴重点科研院所、高校,14人任职于国企央企和行业重点企业。支部党员前往重点区域、关键领域和重点单位等比例达93%。支部党员带队的绍兴上虞政务实习实践团、丽水暑期社会实践团均获得学院“求是缘奖学金”,同时带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荣获“浙江大学2022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十佳团队”荣誉称号,3人获得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个人。支部党员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中航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百色百谷村、中电海康集团重点直属单位海康威视杭州总部等多地调研,并形成三篇高质量论文,均获得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论文。

3.引领立志成才,练就兴农本领,打造学习共同体

 支部充分发挥农业工程专业学科优势,深入农业农村一线,把科技创新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助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近两年来,支部党员在国内外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论文41篇,授权专利11项,学术科研水平再创新高。33名支部党员荣获浙江大学“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团干部”等荣誉称号。支部党员15人次参与“Food Processing Research Mini Symposium”“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年会”“2023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大会暨创新医疗峰会”“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主办的浙江省跨越式建设科技小院助推乡村振兴会议”等国内外学术会议。支部注重支部党员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鼓励支部党员将“卡脖子”清单变成青春奋斗清单,23人获各级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奖项。

 4.树立共同理想、追求拔尖卓越,打造文化共同体

 支部聚焦师生关心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开展生食暖心爱心工程,每年会以课题组为单位为老师送祝福,支部党员共同过政治生日。支部书记每年召开党员大会向支部党员汇报支部上一学年在主题教育学习、党员发展、党费交纳、论文专利、学生工作、各级竞赛、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并邀请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刘鹰教授作点评指导,积极推进党员自评、党支部自评、党支部书记述职和院级党组织评价等多环联动。举办“口述院史”采访活动,通过采访楼冬月、李建平等退休老师,聚合退休老同志人力资源,回顾总结学院改革发展光辉历程,丰富凝练学院浓厚文化底蕴,讲好院史故事,弘扬求是精神。

支部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机械工程

与农业生物环境硕士生党支部进行党建联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