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介绍
陈亦浓,2022届农业工程专业本科生,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在读。曾获得浙江大学三等奖学金、学业优秀标兵等荣誉。曾任浙江大学学生动物保护者协会副部长,班级信息委员、心理委员。本科期间发表学术论文3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1篇。
选择:学习科研间的平衡之道
留学是陈亦浓在本科学习期间逐渐形成的想法。早在大二她就有了“跨界”的想法,但没有很明确的专业意向,直到大三进入了实验室,陈亦浓开始确定生物医学工程作为自己今后深研的方向。
由于农业工程专业的学科交叉,她得以学习到各个方面的知识。陈亦浓一直都对神经科学比较感兴趣,当时“脑机接口”这个概念比较火,也与她本科的科研方向相关,于是产生了“跨界”留学的想法,想要往神经工程这个方面发展。
陈亦浓对照自身现有的课程学习,在大学本科高年级课业压力较少、时间较为充裕的情况下,积极选择学习了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科学等与目标专业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也对她现在的科研起到了帮助。
陈亦浓认为,尽管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将“脑机接口”概念普及应用,但这一课题具有无限可能的发展潜力,“我觉得虽然离它真正落地还有一定距离,但是它是切实在帮助病人的,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所以我愿意去继续做这件事情。”
留学:准备申请中的自我完善
在留学准备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包括科研、语言考试、offer选择等工作也尤为重要。她认为,首先要确定好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在陈亦浓看来,科研学习其实就是准备的一部分;其他方面的准备,比如文书、推荐信等申请材料,都是围绕科研展开的。选好方向能为未来的规划准备指明思路。“例如,如果你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方向,你的文书其实就是讲你自己的故事,你的科研也是围绕着这个方向去做的。否则,你的科研会很盲目,这里试一下,那里试一下,很难去讲好你的故事。”
陈亦浓很早就开始准备托福考试;她提到自己在大二还不确定意向时就已经开始准备语言,之后在大三下时考完了托福。她建议有相关意向的同学们可以尽早准备,并不一定要到确定留学或者准备申请时才开始准备语言;本科学习中也会有一些国际交流机会,往往也是需要语言方面过关的。陈亦浓认为单词记忆是关键,“词汇量上去以后,各学科题目都会容易很多,这个是我学下来的感受。还有一般中国考生的口语部分是弱项,其实就是要多说,说的多了自然流畅度就提升了。然后就是刷题,各种机经和真题还是很有用的”。
回忆申请院校时的经历,陈亦浓说自己当时其实差不多是按照专业排名顺着投递的。“如果重来一次,这个策略可能会改变。到研究生阶段以后,更多是要跟着老师去做研究。如果有一个很确定的方向,你应该要了解你对口的导师在这个学校里的数量,然后找到你比较心仪的导师,再去申请,我觉得这样会比较好一点。”院校的选择同样也很重要,但是在选择院校之前,还需要确定这个院校里面有与自己感兴趣方向有关的老师;如果整个学院里就只有少数导师做某个方向,恰好遇上停招,这时候的选择就相对被动。
积极:在外求学的开放交融
在国外,陈亦浓能较好使自己适应不同环境中的生活与学习。“总的来说,离家比较远的情况下,对我的独立能力也有很大的锻炼。”尽管在生活中她有遇到一些饮食、交通方面的小问题,但她都能积极克服,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里继续书写青春的新篇章。当被问到未来规划时,她表示自己打算继续从事科研,并已于近期拿到了佛罗里达大学的博士offer。
留学的第一个学期里,陈亦浓主要聚焦在课程学习方面。相比于国内的课程,国外的课程一节课的任务量会更多,尤其是包含项目的课程。她提到,硕士入学后需要自己去联系导师寻找实验室团队;进入实验室以后,需要同时兼顾课程与科研两方面。尽管学习压力可能相对增加,需要课程科研“两头跑”,陈亦浓认为自己还是能够做到学习和生活的平衡。在课余,陈亦浓自己会去学校的健身房或是滑冰场;平时周末,她也会和好友一起出去徒步或者聚餐。
对于留学前后生活的变化,陈亦浓认为自己留学后接触到的人都比较健谈和开朗,自己的“社恐程度”有所下降。与此同时,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她在国外的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文化冲击,“总之就是抱着一种开放的态度,尽量融入。”
寄语
做一个长期的规划。“如果你有一个比较长远的目标,你做的所有事是朝着这个目标去前进的”,这会对之后的选择有积极作用。同时,她还鼓励同学们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学会争取机会,尝试主动联系老师,主动跟人沟通合作。
她祝愿学弟学妹们,都能朝着目标的方向前行,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最终如愿以偿实现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