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刘洪源,浙江大学生工食品学院2024届农业工程专业本科生,即将前往西湖大学攻读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研究生。本科期间获得2022/2023 ASABE Student Robotic Competition 亚军和best report、国家励志奖学金、浙江省低碳循环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共获得授权专利两项,还有一项在投。已投递一篇学术论文在Journal of Fluid Mechanism (Top)。
寻心所向,启思前路
在本科学习期间,最感谢的还是浙江大学自由的选课制度和众多的科研实践机会。在课程学习期间,我广泛地探索自己的兴趣所在,接触了数学、物理、力学、化学、控制等多学科、多领域的课程。大范围的课程学习,也让我不断地思考自己的兴趣所在,同时,也奠定了我后面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基础。
我从小便不是一个“乖孩子”,不喜欢循规蹈矩地生活。刚进入大学之时,高中被压抑的天性就爆发了,开始不断地刷新新鲜的经历和刺激的尝试。进入云峰学园新媒体部门学习公众号运作和摄影,参加2021年中国名校水上运动公开赛的组织和运作,见证了一个大赛召开前繁忙的准备工作和大赛召开期间如何有序平稳运行;负责云峰学园新年狂欢夜的物料准备和宣传工作,学会了如何与各部门协调工作和相互配合,以及在上级临时修改方案时如何快速跟上。还有凌晨六点去启真湖的早训,和早晨西湖苏堤的日出。
凡此种种,构成了我美好的大学生活。然而,在期末考试之时,我的成绩让我瞬间清醒:大学里的诱惑过多,容易让人陷入其中而忽略了学生的本质--打扎实专业基础。这时,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从现在的视角反思大学生活,让我发现,大一较低的成绩让我在后续经常处于焦虑的状态,也失去了不少走得更远的机会,怎么走,怎么学,以后该干什么,便是我经常要思考的问题。
梦起赛场,潜心实践
大学里对我影响最为深入的,便是加入了浙江大学农业机器人俱乐部(ARC)。在初入ARC时,在充满好奇的同时,我也在思考着我能够在其中做些什么,以及我能够在这里成长多少。幸运的是,我在这里遇到了非常nice的叶尊忠老师和非常棒的朋友们。打比赛的生活很累,在准备繁忙的课程学习的同时,还需要兼顾机器人设计的进度,而我们当年的比赛任务,又是历年来难度较高的一个,让我们压力倍增。所以,在这时,我的很多课余活动都停下来了,专心准备着比赛。我一直觉得,大学里做好几件事便好,不需要太多。但是我也意识到,随着保研、出国、考研、工作等难度的加大,有些同学便不太能沉下心来把一件事情做好,想“以量取胜”。但这样往往也不太能在所有事中做好,往往事与愿违。
在ARC的时间里,给与我最宝贵的财富不是获得了国际大奖和学会了技术,更多的是在这里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及扩展了自己的视野。坦率地说,如果没有加入ARC,我很可能不会知道自己是热爱机器人方向,也很难找到那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不会懂得未来有那么多路可以选择。就是在ARC氛围的渲染下,让我进一步思考自己的未来和规划,也让我看到了人生更多的选择。而这,也促使我后面选择尝试去西湖大学做科研。我非常推荐学弟学妹们来ARC看看、转转,也很推荐大家在暑假时来参加ARC的培训赛,体验一周爆发式的学习状态,体验一周为了一个目标而奋斗的充实感。
西子之畔的新起点
如果说,ARC给了我科研上的启蒙,那西湖大学便是将我这种思想上的启蒙转化为实践。在西湖大学里,我很幸运遇到了非常非常nice的老师。老师为人很低调,经常和学生跟朋友们一样的聊天;在学术上非常严谨,要求我们对细节把控的很好。来西湖大学不久,我便接到了一个实验项目,很庆幸的是,在浙大实验室里学到的编程、电路、控制、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就全都应用了起来,使得我在初期便能够很好地进入科研状态。
不得不说,西湖大学真的很适合我这种比较有自驱力和有比较好的动手能力的学生。在这里,我能够根据导师的idea转化为实验,也能够在实验中发现新的问题并向老师求教和总结新的实验计划,使得实验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实验结果也比预期的好。后来跟导师聊天时,导师说正式我这种比较强的内驱力,使得我可以快速从本科生阶段转化到科研阶段,并能够在正反馈中感受到科研的乐趣。也确实,在今年,我即将有2-3篇高质量的文章投递。这也意味着,我后续就不需要有太多的毕业压力,可以将自己的重心转入自己的核心课题,可以在没有太大毕业压力的条件下研究自己喜欢的领域--聚焦水下仿生传感器设计和与机器人结合的感知、控制技术。在西湖大学的顺利过渡,也让我顺利地获得了西湖大学地博士研究生offer。
对于读博,我觉得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考虑。我自己本科的绩点不高,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我自己能够沉下心来做科研,也具有比较好的抗压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能够很好地动手做实验,读博对我来说不是件特别有压力的事情。所以,也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才选择了和导师说我想留下来读博,而导师也欣然答应。
我觉得,不要因为绩点不高就否认自己,认为自己不适合做科研,科研更多的是需要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更多地去尝试新鲜的事务,突破自己的舒适圈,这样或许可以发现更大的世界。
寄语
对于我来说,我觉得本科四年还是很充实和精彩的。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参加了一些高质量的比赛并获奖,四年生活费自给自足......而贯穿我大学四年的关键词也是“尝试”,多去尝试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多去尝试自己擅长的领域,多去尝试有意思的事情,而这也是让我一步步找到适合自己道路的原因。我十分建议大家不要害怕失败,要敢于多去尝试,且大学阶段的尝试也是最低成本且效率很高的尝试。
本科四年虽过得精彩,但也有不少的遗憾。最遗憾的还是没有将自己的数理基础打扎实。由于大一成绩较低,一直焦虑着未来的选择。在这种焦虑下,自己不敢选择一些较难的课程去把数理基础打扎实,这就导致了现在科研的瓶颈--难以面对高难度地数学公式推导,而这种数学公式推导是决定我们领域上限地核心因素。而现在,我也在跟着国内外的开放式课堂进行学习,一步步打扎实数理基础。本科四年,不可谓一帆风顺。大一跟不上的微积分、线性代数和工图,期末考试的一连串打击,让我度过了非常煎熬的一段时间。而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不断尝试着调整自己的状态,也在开始思考着自己的未来。当时比较清醒的是,我知道那只是我大一一年的状态,不代表我未来几年都会是这样,所以我并没有过度的沦陷在当时的状态中,而是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状态。有一些学弟学妹们在和我聊天的时候说,大一绩点太低了,感觉自己大学就这样了,没什么机会了。其实,从我四年走过的经历来看,其实不然。我们需要有学会翻篇地能力,让自己保持昂扬的状态,或许,会有不一样地精彩。很喜欢课题组一位师兄的话,也将这句话送给大家:没有谁的成功能够轻而易举地实现,也没有谁的付出终不会得到回报。熬过那无数的长夜,终会看到那努力交织成的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