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食榜样|浙江大学优秀德育导师李晓丽:精神引领,助梦启航

发布者:闫凯亚发布时间:2025-01-26浏览次数:10

人物介绍

李晓丽,教授,博士生导师,生工食品学院农业信息化研究所副所长,担任2021级生工博士班德育导师。主要从事智慧农业、茶园精细化管理和生产加工装备智能化研发,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茶叶加工机械化岗位科学家、2023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入选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获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和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最美农机教师”称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研究成果发表SCI收录论文130多篇,  H指数为33,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5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英国发明专利1项。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其中1项排名第一),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排名第一)等1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奖励。荣获首届全国农业工程类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立德铸魂 培育英才

教育的本质,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在李晓丽老师的教育理念中,真正的导师不仅要在学术上指导学生,更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

李老师坚信,提升博士生专业素养的第一要务是培养三农情怀,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由于长期从事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农业装备的研发工作,她对农业工程领域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因此,李老师主动为班级同学分析农业的发展趋势,并紧密结合“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核心要求和“有理想、有境界、有品格、有才华”的基本内涵,悉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农工领域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

此外,李老师通过带领班级同学前往乌镇道济、福鼎品品香等知名现代化农业企业进行参观交流,帮助同学们了解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状况以及智慧农场的发展模式,对接现实产业需求,鼓励同学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建设农业强国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农业具有现代化发展的新机遇。着力推动智慧农业领域的发展,也正得益于班级同学拥有多学科交叉背景,他们将个人研究与国家战略相结合,勇担国家重大任务,朝向农业现代化努力奋进!”李老师深信,班级同学未来定会在各自的领域有所建树。

春风化雨 育人育心

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是研究生顺利科研的必要条件。作为一位德育导师,李晓丽老师始终密切关注班级同学的科研进展与心理状态,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无论是科研中的迷茫,还是生活中的琐事,李老师总是细心倾听,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李老师深知德育工作的核心在于了解学生的需求,“面对面的交流是建立信任和传递关怀的重要方式”。基于此,李老师发起了一项别开生面的交流活动,在轻松的氛围中与学生深入沟通,进而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动态。在李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在科研与生活遇到中的各类挑战得以有效应对,师生间的距离也由此拉近。

通过定期组织主题班会和个别面谈,李老师将学术教授与生活关怀融为一体,在交流中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压力,并采取针对性的疏导措施。对于个别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李老师提供阶段性的心理疏导和职业规划建议,帮助他们在科研和生活中保持积极的心态。她强调:“德育工作不仅需要耐心与细心,更需要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关怀和引导。同学们在面对困惑时能得到及时的帮助,这种支持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在李老师带领下,同学们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其中获得国家奖学金4人、浙江省优秀毕业生1名、浙江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1名,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竞赛获奖5项。

广纳四海 博观约取

谈及对学生的培养,李老师特别指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生尤为重要。“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我们不仅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边界,更提升了他们的科研素养和全球竞争力”,李老师始终把“国际视野”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理念,向学生们强调国际学术交流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李老师曾多次邀请优秀校友和教授分享海外学术交流经验,以此激励同学们以全球化视角规划学术和职业发展道路。此外,她还带领班级同学组建赴埃及海外社会实践团,将“一带一路”倡议同当代青年与专业特色紧密结合,共同参访埃及国家研究中心,并签署合作意向书,开展科技与文化交流。在访问过程中,同学们切身了解到中埃双边关系现状,并就如何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开展国际合作进行深入探讨。此次社会实践也引起了当地媒体的广泛关注,包括《金字塔报》《日出报》在内的8家非洲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点击量达50万+,从而极大地拓宽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同学们服务国家战略的决心。

李老师表示:“培养国际视野,拓宽知识边界,这不仅是每一位研究生应当追求的目标,更是新时代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希望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能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卓越人才。”

老师寄语

谈及未来,李晓丽老师充满信心,她将继续通过更多创新形式,帮助学生在学术和生活上实现全面发展,她也期待着在教育实践中实现自我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李老师总结道:“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能得到发展。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很荣幸能够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刻作为浙大人投身农业强国的伟大浪潮中,勇立潮头敢为先,乘风破浪正当时!在浙大这种学术自由、量才为出的良好氛围下,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在浙江大学的学习生涯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并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才。”